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
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下)
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
正義:核心價值觀的牢固根基
中國孔子研究院教授、院長 楊朝明
近代以來,我國學人多以西文“justice”一詞為基礎談論“正義”問題,大量引進西方的“正義”理論,許多社會問題的論述也以此為依據(jù)而展開。殊不知,我國的“正義”學說更加源遠流長、內(nèi)涵豐富。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們核心價值觀念的深厚土壤和牢固根基。
早在堯舜時代,“義”就已經(jīng)是人們談到的重要命題。后來,“義”作為“五常”之一,又成為極其重要的道德范疇。在我國的早期論述中,“義”就有“正義”的意義,《中庸》說:“義者,宜也。”“義”一定正,不正何“義”?所以《墨子·天志下》說:“義者,正也。”“義”包涵人之行為的正當與公正,也包涵社會制度評判上的合宜與公平。認真對比分析,不僅西人“正義論”的基本內(nèi)容盡在其中,而且意涵更加豐富。
首先,正義是天下和諧、和順的前提。人類文明的普遍法則與基本價值在于公平和正義,它首先表現(xiàn)為社會秩序上的和諧與和順。孔子、儒家追求“天下為公”,“公則不為私所惑,正則不為邪所媚”,“唯公然后可正天下”。“義”意味著“公”,我們今天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都以“公義”和“正義”為前提。人人“講信修睦”,社會和諧,人心和順,“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養(yǎng)”(《孔子家語·禮運》),這是歷代中國人的社會理想。只有安定才能前進,只有和諧才能發(fā)展,只有“天地位”才能“萬物育”,《墨子·天志中》說:“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荀子·賦篇》說:“行義以正,事業(yè)以成。”賈誼《新書·威不信》也說:“古之正義,東西南北,茍舟車之所達,人跡之所至,莫不率服。”“義”是歷代國人的共同價值追求。
第二,正義是人之為人的社會性要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儒家學說,其突出特色在于思索人性與人的價值,思索“人之所以為人”的問題。《禮記·冠義》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記·禮運》說:“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儒家特別關注與“人情”相對的“人義”。所謂為人之“義”,無非是要求人們行為合乎道義,遵守禮義,即所謂“強而義”(《尚書·皋陶謨》)、“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尚書·仲虺之誥》)。當“義”與“利”沖突時,要“義以為上”(《論語·陽貨》),“見利思義”(《論語·憲問》)、“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在個人修為方面,要明理正心,推延親情,放大善性,循道而行,以“止于至善”。我國歷代士人道義為先的價值取向、舍生取義的大丈夫精神,影響既深且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第三,正義是社會倫理中的責任擔當。“義”的內(nèi)涵規(guī)定性要求社會成員“軌于正義”(《史記·游俠列傳》),遵守人倫秩序。解決了基本的“人之為人”的問題,還需要有更高的要求,這就是要履行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殷商鼎革之際,姜太公告周文王以“至道之言”,說“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六韜·明傳》),無論提升國家治理境界還是個人成長,“義”都是要認真強調的道德人倫責任??鬃尤寮抑鲝垶槿颂幨乱?ldquo;中道”,“中”首先是其思維或行為的正當性、合宜性,它要求人們認真把握“人心”和“道心”的統(tǒng)一,思考“人欲”和“天理”的平衡,這便是處事之“中”的問題。這個“中”一定要合乎“義”的要求。作為社會角色主體,人應有履行社會義務的自覺性、能動性。
通過對我國傳統(tǒng)“正義”觀的梳理看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一定是崇尚正義的國度。在這樣的國度里,社會成員應按照個人的社會角色自覺修行,善養(yǎng)浩然正氣,以天下為己任,勇于擔當,愛國敬業(yè),信義至上,不偏不頗。正義是誠信之本、友善之根,在弘揚民族精神和重塑價值體系的過程中,人們要遵循正義性原則,富于奉獻精神,自覺履行社會義務,使義利有機統(tǒng)一,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使社會公平與公正得以維護。
和合:中華心 民族魂
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教授、院長 張立文
和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理念與首要價值,是中華文化的時代精神與生命智慧,她是中華心、民族魂的體現(xiàn),是當代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中華民族是善思的民族、智慧的民族,自古以來她為人類文化貢獻了一系列思想大師、科技發(fā)明、藝術創(chuàng)造、文學名著,而居世界鰲頭。和合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合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倫常道德,百姓得到保養(yǎng)。稍后《管子·幼官》《墨子·尚同上》都講和合。和合的現(xiàn)代意義是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間諸多形相、無形相沖突融合,與在沖突融合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中諸多形相、無形相和合為新事物、新生命的總和。
“尚和合”所尚者有:一是和生并育的宇宙觀。天地萬物從哪里來的?西方從古希臘柏拉圖到費爾巴哈都認為由一個唯一的形而上本體派生的,猶如上帝造萬物。中國智者認為“和實生物”。和何如生物?“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多元(五行)差異事物沖突融合而和合成萬物?!吨芤住氛f:“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天地男女是陰陽兩極,多樣沖突,通過絪缊、構精的融合形式,和合而化生萬物,各種差異,矛盾事物共同發(fā)育而不相互戕害,而開出海納百川的多元性、包容性的中華民族獨特的理論思維方式,與西方由唯一的形而上本體或造物主創(chuàng)生萬物的思維方式所造成的排他性、獨裁性異趣。
二是和立不朽的人生觀。人觀照自我生命價值,為實現(xiàn)人生價值所構成與自然、社會、人際互動的關系??鬃诱f:“己欲立而立人”。即人活著為什么?立為酒色財氣,還是立為人民、國家、民族。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這幾希的價值就在于“天地之性,人為貴”。之所以貴是因為人“稟陰陽之和,抱五行之秀”。人“三十而立”,對家庭、社會、國家便要負“匹夫有責”。這個責任,就如《左傳》所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人的三不朽的人生價值與日月同輝。
三是和達共贏的發(fā)展觀??鬃诱f:“己欲達而達人。”自己發(fā)達也要使他人發(fā)達?!吨杏埂氛f:“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達共贏是天下普遍通達的道路。在全球化信息革命時代,國際社會已成為像“太極圖”一樣,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唯有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人類才能共同繪出文明、幸福、美好璀璨的畫來。
四是和心中節(jié)的心靈觀。孟子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人為貪欲心的財、色、權所迷而不自覺,而導致扭曲人性,破壞心靈的寧靜、平衡、和諧?!吨杏埂分v:“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七情發(fā)出都符合一定節(jié)度,而不超過或不及,這便是和心,或曰中和、中庸。如何中和?唯有做到知足知止知覺三知,才能過財、色、權三關;唯有積善集義而養(yǎng)心,中和求放心,孔顏之樂而樂道,才能營造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五是和愛公正的道德觀。道德觀是指協(xié)調人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間關系原則的總和。其宗旨和價值目標是和合??鬃又v:“泛愛眾。”墨子講:“兼相愛。”“仁民愛物”,才能實現(xiàn)“天下為公”的公平正義。唯有仁義禮智信的道德精髓,和不忍人之心的和愛,才能使人類生生不息;“仇必和而解”,才不會發(fā)生大屠殺的慘劇。以和愛公正化解痛苦、煩惱、焦慮和冷漠,以和愛公正救贖謬誤、過錯、自殺和殺人,讓愛心公正使和合心靈世界和樂無窮。
六是和處合作的國際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協(xié)和萬邦”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指導自身行為和化解國家、民族、種族、宗教之間沖突的原則;以“和而不同”原則與世界各國、民族、地區(qū)、聯(lián)盟、宗教和平共處;以親、誠、惠、容、深化與周邊國家互利合作;以“和衷共濟”原則與世界各國、民族包容互鑒、互利共贏、互信安全、合作發(fā)展,以維護世界和處。
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是時代潮流,有和平環(huán)境才能發(fā)展,動亂戰(zhàn)爭只能是破壞倒退;合作共贏才能發(fā)展,對抗、沖突是破壞發(fā)展,導致落后危機。之所以如此,而沒有體認“以他平他謂之和”的古訓,他與他者之間是平等的,國家、民族、宗教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有平等的權利、機遇和義務;“以他平他”就要尊重他者,尊重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建設無殺人、無說謊、無偷盜、無奸淫的天和人和、天樂人樂的天人共和樂的和合世界。
大同: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夢想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任
儒學研究院院長 王博
自古至今,大同一直是中國人關于理想社會的夢想,并不斷地被注入新的內(nèi)容和精神?!渡袝?middot;洪范》最早提到了“大同”一詞,用來描述王、卿士、庶民和天地鬼神同心同德的狀態(tài)。但真正用大同來指稱某種社會理想的則是《禮記·禮運》,該篇云: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大同是在和小康的對比中提出,以彰顯出其偉大之精神。小康社會奠基在家、國、天下的基本社會結構之上,以宗法制度和倫理為核心,以區(qū)別和差等的精神來構造世界。其具體的落實便是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等代表的三代之治,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第一,天下為家;第二,禮義為紀;第三,兵刑為用。這正是三代之治的基本現(xiàn)實。與此相對,所謂大同,正如這個名字本身所包含的,克服了家天下制度下包含的親疏遠近等區(qū)分,打破人我的界限,以成至公之境。其特點是:第一,天下為公;第二,選賢與能;第三,各得其所;第四、世界太平。其中的核心是與私相對的公,選賢與能主要針對著父子兄弟相繼的家天下的權力轉移模式,是天下為公的具體體現(xiàn)。
在儒家思想內(nèi)部,大同和小康的區(qū)分既有歷史的基礎,也有心性的基礎。從歷史的基礎來看,《中庸》說:“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堯舜和文武提供的政治典范并不相同,前者行禪讓,尚德授賢;后者則實行宗法制度,父子兄弟相繼。漢代人常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漢書·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所指即在此。從心性的基礎來看,如孟子《盡心下》所說:“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在堯舜和湯武之間做了一個明確的區(qū)分。朱熹《孟子章句》解釋道:“堯舜天性渾全,不假修習。湯武修身體道,以復其性。”
整體上說,由于家天下歷史條件的限制,儒家思想的展開基本上是在小康的范圍之內(nèi),三代之治成為最基本的政治理想。近代以來,隨著中西思想的交通,大同開始得到關注現(xiàn)實的思想家們的重視??涤袨橹洞笸瑫罚晕鞣狡降?、獨立、人權、自由之說,激活傳統(tǒng)的思想資源,如《禮記》中有關大同思想的論述和春秋公羊學中據(jù)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的三世之說,以及佛教眾生平等之論,結合大同、太平和西方觀念,賦予大同思想新的意義?!洞笸瑫返幕揪€索是,把人類之苦歸之于九界,然后消除此九界歸于大同。所謂九界,即是九種分別:“一曰國界,分疆土,部落也;二曰級界,分貴、賤、清、濁也;三曰種界,分黃、白、棕、黑也;四曰形界,分男、女也;五曰家界,私父子、夫婦、兄弟之親也;六曰業(yè)界,私農(nóng)、工、商之產(chǎn)也;七曰亂界,有不平、不通、不同、不公之法也;八曰類界,有人與鳥獸、蟲魚之別也;九曰苦界,以苦生苦,傳種無窮無盡,不可思議。”“何以救苦?……即在破除九界而已。”如破除男尊女卑、夫為妻綱之論,而行男女平等之實。其余種族、國家等亦如之。
孫中山也是大同思想的闡發(fā)者,曾經(jīng)手抄《禮記》大同章。大同和來自于西方的人權、民主等一起,無疑是三民主義的重要思想基礎。在《三民主義》演講中,孫中山說:“我們?nèi)裰髁x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這樣的說法,人民對于國家,不只是共產(chǎn),一切事權都是要共的,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chǎn)主義,即是大同主義。”孫中山的特點是把大同觀念和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其最典型的表現(xiàn)則是“天下為公”。
不難發(fā)現(xiàn),在近代到現(xiàn)代的政治實踐和思想探索中,大同思想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成為接引西方先進思想的傳統(tǒng)資源,另一方面是批判和超越傳統(tǒng)專制政治、社會和倫理的工具??偨Y起來說,大同和小康的區(qū)別,使得儒家傳統(tǒng)保持了更大的思想張力,包含著超越某種具體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如在大同觀念之下,仁的價值就更可能超越親親的維度,轉向對天地萬物一體的強調;歷史上儒家對于君權的維護也更可以轉變?yōu)楫敶鐣τ诿駲嗟闹匾?。相對于其他一些觀念,“大同”可以更好地接納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正義等現(xiàn)代價值,在“舊邦新命”中實現(xiàn)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