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
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上)
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2月在主持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總書記用六句話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概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這一概括言簡意賅,意義重大。
為了深入領會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本刊約請來自國學界的六位院長,對這六句話分別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本次筆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楊慧林院長策劃,特此鳴謝。
仁愛:中國人固有的根本
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院長 郭齊勇
“仁愛”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價值理念??鬃又耙延辛?ldquo;仁”的概念與“仁愛”的思想,孔子第一次明確地把“仁愛”作為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把“仁”界定為“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又提出了“汎(即泛)愛眾而親仁”的思想??鬃痈叨瓤隙?ldquo;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行為,強調(diào)“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他反對濫用權力,以隨意的態(tài)度使用民力,主張以莊敬的態(tài)度尊重、呵護百姓。他講五種美政“恭、寬、信、敏、惠”,強調(diào)“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批評不教而誅等虐、暴、賊、吝四種惡政。唐代韓愈的“博愛之謂仁”即來自孔子的“泛愛眾”、愛人民、保護老百姓的思想,可見“仁愛”是普遍性的愛。朱子說:“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
“仁”的內(nèi)涵包括了盡己之“忠”與推己之“恕”,這兩者是一體之兩面,是互動的。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自己想要在社會上站得住,同時也想到別人,讓別人也站得?。蛔约合胪ㄟ_起來,同時也想到別人,希望別人也通達起來。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也就是尊重、寬容別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指出:“‘為仁之方’在于‘能近取譬’,即謂為仁之方法在于推己以及人也。‘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所謂忠也。‘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所謂恕也。實行忠恕即實行仁……孔子一貫之道為忠恕,亦即謂孔子一貫之道為仁也。為仁之方法如此簡易。”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大綱》中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乃是仁的本旨。‘立’是有所成而足以無倚;‘達’是有所通而能顯于眾。自己求立,并使人亦立;自己求達,并使人亦達;即自強不息,而善為人謀。簡言之,便是成己成人。‘能近取譬’,則是為仁的方法,即由近推遠,由己推人;己之所欲,亦為人謀之,己之所不欲,亦無加于人。”愛人就要善為人謀,成己成人成物。
儒家講“仁愛”講得很平實,從每個人對父母、親人的情感開始。“仁”是以親愛親人為起點的道德感,首先是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然后把它擴充出去。孝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愛父母兄弟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基礎性的情感,是人們對愛的生命體驗的開端。人能夠以這種愛為基點,然后推己及人。至于儒家的愛親,并不是無限度的,它是有一定的節(jié)制與尺度的。孝悌只是“仁愛”中之一,并不是“仁”之全部,恰如孟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由愛親人推到愛陌生人,由愛百姓推到愛萬物,愛草木鳥獸、瓦石山水。宋儒張載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是一種宇宙家族的思想,包容性很強,表明天、地、人、物、我之間的情感相通,痛癢相關,表達了一種普遍的同情心、愛心與正義感。這也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謂生態(tài)環(huán)保的意思。
歷史上,在中華各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仁愛”逐漸成為傳統(tǒng)價值體系的內(nèi)核。廣義的“仁”包括仁、義、禮、智、信“五常”,狹義的“仁”則是五常之一。“仁愛”也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四維八德的基本精神。“仁愛”思想具有草根性,是各民族老百姓的基本訴求。各種蒙學、家訓及口耳相傳的人文教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這種大愛精神普及到千家萬戶,傳承于世世代代。“仁愛”也是歷朝歷代官德的中心內(nèi)容,為官之道首先要講愛心,關心百姓疾苦,仁民愛物。“仁愛”在今天公民社會的公德重建中有著巨大的生命力。
在中外各文明對話、交融的過程中,“仁愛”思想及其“忠”與“恕”的價值原則,一直起著積極的作用。在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的“慈悲”與儒家“仁愛”相輔相成。伊斯蘭教的教義也講“仁愛”,古代有的回教思想家融通儒回的“仁愛”,有很多建樹?;浇虃魅胫袊?,儒耶兩教在“博愛”與“仁愛”的異同上有爭論也有融合。在世界各種版本的《人權宣言》中,在《世界倫理宣言》中,中國的仁愛忠恕之道都成為其中重要的精神或原則。
“仁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現(xiàn)代社會、國家、個人的發(fā)展,必須以“愛人”“成己成人成物”為前提與目的。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仁愛”是二十四個字的總的基礎,尤其是“和諧”“公正”“敬業(yè)”“友善”的發(fā)祥地。
民本:源遠流長的思想明珠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院長 朱漢民
民主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民主不僅是近代先進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同時也是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傳統(tǒng)民本思想,是做好社會主義民主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民本思想在中華文化史上源遠流長,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在幾千年的中國政治思想傳統(tǒng)中,民本是其中最耀眼的思想明珠,蘊含著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西漢賈誼在《新書·大政上》提出:“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這是古代民本思想的一個概述。進一步分析,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包含著下列幾個最重要的觀念。
第一,“立君為民”的權力來源觀念。國家與君主的權力來源于哪里?民本思想的倡導者堅持一切政治權力的依據(jù)來源于人民?!盾髯?middot;大略》載:“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君主總是以上天立君并使之獲得政治權力,但是“天之立君”的最終目的則是為了人民。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民貴君輕”是中國古代最精彩的民本思想命題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在追溯政治權力來源的意義上,人民的重要性要高于國家政權,更要高于君主。
第二,“民為邦本”的國家基礎觀念。國家政治的基礎是什么?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家、政治家認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理念,意思是只有人民才是國家體系的基礎、政治穩(wěn)定的條件。作為統(tǒng)治者要認識到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即如孟子所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盡管他們也相信“天”“天命”,但是他們認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也就是說,最終決定國家體系、政治穩(wěn)定的基礎,只有人民。
第三,“愛民養(yǎng)民”的執(zhí)政目標觀念。執(zhí)政者的目標是什么?子貢問:“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也就是說,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比堯舜還強的圣人。儒家主張執(zhí)政者應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是必須確立的執(zhí)政目標。
總之,“民本”的基本價值理念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上幾個方面,包括“立君為民”“民惟邦本”“民貴君輕”“敬天保民”“仁民愛民”等重要古訓,表現(xiàn)出人民在國家政治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民本”思想揭示了深刻的執(zhí)政規(guī)律,約束了政治權力和順應了民意,維護了社會秩序和國家穩(wěn)定。
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存在重要缺陷,最為突出的有兩點。第一,民本思想雖然強調(diào)了權力來源于人民、人民是國家政治的基礎、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執(zhí)政的目標等,就是說肯定了現(xiàn)代民主理念中的“為人民的統(tǒng)治”(for the people)的問題,但是缺乏“人民的統(tǒng)治”(by the people)的理念,而完整的民主理念應該是包括“為人民的統(tǒng)治”(for the people)與“人民的統(tǒng)治”(by the people)。這就是為什么歷史上的專制君主也能夠接受并倡導民本思想的原因。
第二,民本思想雖然肯定了現(xiàn)代民主理念中的“為人民的統(tǒng)治”(for the people)的問題,但對于如何落實以民為本的問題,民本思想并沒有進一步提出切實可行的權力制約及其制度設計的方案和步驟。提倡民本思想的士大夫更為關注以思想道德解決政治問題,而沒有從權力制約及其制度設計上落實以民為本的問題,故而大大削弱了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政治作用和歷史影響。
上述兩點,使得我們在建構(gòu)社會主義中國的核心政治價值觀時,必然選擇“民主”而不是“民本”。但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民主理念具有自己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我們應該繼承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中關于權力來源于人民、人民是國家政治的基礎、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執(zhí)政的目標等“為人民的統(tǒng)治”的重要理念,要充分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傳統(tǒng)民本思想中的潛在價值和現(xiàn)代意義。另一方面,我們則是做好由中華傳統(tǒng)民本思想向社會主義民主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發(fā)展的重要工作,社會主義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的民主理念,所以我們應該將“為人民的統(tǒng)治”與“人民的統(tǒng)治”結(jié)合起來,并且進一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為人民的統(tǒng)治”與“人民的統(tǒng)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誠信:一脈承傳的立人之本
山東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院長 王志民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中,誠信這個古老德目被列入了倡導的公民價值準則之中。《管子·樞言》云:“誠信者,天下之結(jié)也。”歷史積淀了其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時代又賦予其鮮活的歷史使命。
在中國可靠的文獻記載中,誠信的思想出現(xiàn)很早。最早的文獻《尚書》中,有贊揚帝堯“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堯典》)的記載,《爾雅》釋曰:“允,信也;允,誠也。”意謂堯“誠信恭謹,推賢讓能,光照四方,道通天地”。在商湯對臣民的誓言中,也有“爾無不信,朕不食言”(《湯誓》)之語,說明,早在五帝、三代時期,誠信即已是為政者治國理政之本。
春秋時期,王命不振,諸侯紛爭,誠信成為一個國家能否生存的根基,這是誠信思想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左傳》中,“信”字出現(xiàn)了216次,“信,戰(zhàn)之器也”“禮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厲之”等話語,屢出君臣上下之口。誠信思想在政治、外交、軍事層面的重要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和運用。
對誠信從道德倫理上進行深入論析、系統(tǒng)闡發(fā)、大力推揚的是先秦儒家學派??鬃釉凇墩撜Z》中,38次提到“信”字,“信”是出現(xiàn)率最高的德目之一。他從多個方面闡述“信”的豐富內(nèi)涵和重要價值,并將“信”作為教育學生的四大科目之一。“信”被列入為人最基本的“五德”:“恭、寬、信、敏、惠”。以子思、孟子為代表的思孟學派,是先秦儒學發(fā)展中承先啟后、影響最大的學派,其對誠信思想體系的發(fā)展貢獻尤為突出。子思在《中庸》中,首對“誠”作了哲理、倫理的深入闡釋,將其提升到“天人之道”來認識,“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睹献印穫鞒邪l(fā)展子思“誠”的天人之道,將天人合一統(tǒng)一于至誠之境,并論導之,提出:“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離婁上》)他還發(fā)展了孔子的誠信思想,將“朋友有信”提升到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并列的“五倫”之中,成為整個社會關系的道德基準。荀子對誠和信的思想各有深入論析,進一步將孔、孟提出的“朋友有信”的道德要求擴展為商賈、百工、農(nóng)夫等各種職業(yè)的道德準則,提升、鞏固了誠信的社會人倫道德屬性。
需要說明的是,先秦諸子中法、道、墨、雜等各家雖然主張各異,但對誠信思想都高度關注,各有論述。例如《韓非子》中“信”字出現(xiàn)149次,為諸子之最。被郭沫若稱為各家思想“雜盛于一籃”的稷下學論文總匯《管子》一書,對“誠” “信”論述亦頗多。雜家代表作《呂氏春秋》,不但大量論及誠與信,且有《貴信》專篇以論誠信。可見,“誠信”是百家思想的一個核心理念。
漢代“獨尊儒術”,誠信被列為“三綱五常”之一,成為國家社會道德倫理的綱常規(guī)范,歷代傳承,弘揚光大。
從誠信思想的形成、發(fā)展和傳承看:其一,誠信有豐富內(nèi)涵。它由誠與信兩個既有差異,又相互聯(lián)通的道德范疇融為一體。大致說來,誠,既有外在的“真實無妄”(朱熹語),又有內(nèi)心的真誠、忠實、專一,重在內(nèi)心修養(yǎng)。信,既講外在的“言忠信”(孔子語),又有內(nèi)心的信任、守信、不欺,重在為人準則。而誠信相通,“誠則信矣,信則誠矣”(程頤語),誠是信的前提,信是誠的保證;誠是信的內(nèi)在自覺,信是誠的外在展現(xiàn)。誠是神,信是形,誠信合一,立德立人,形神兼?zhèn)洹?/p>
其二,誠信是為人之本、立國之本??鬃佑醒裕?ldquo;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孔子語),“守之以信,守之以禮”(《左傳》)。作為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要“身致其誠信”,“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禮記》)。為政者,要明白“民無信不立”(孔子語),“信,國之本也”(《左傳》)。總之,誠信既是治國為政之本,也是進德修業(yè)之根。
中國是個有著諸多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民族,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社會發(fā)展、文化變遷后,許多德目已留在了漫長的歷史話語中,唯有誠信,歷久益豐,歷久彌新,成為我們今天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準則之一。這既說明誠信是民族精神之魂,是我們實現(xiàn)中國夢的豐富精神滋養(yǎng)和珍貴的文化資源,也標志著我們今天在面對社會巨變、文化轉(zhuǎn)型、全球化的背景下,繼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誠信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建設誠信社會、誠信政府、誠信企業(yè)、誠信家庭,人人誠信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