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對馬克思主義幾大疑慮的回答
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中國的接受程度和影響力并未減弱,而是隨著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所取得的成就不斷提高。有些人對當今中國還需要不需要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中國還有沒有現(xiàn)實意義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疑慮。我們不能漠視這些疑慮,為此,我們撰寫了《中國為什么還需要馬克思主義》一書,剖析并駁斥了主張放棄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地位的一些理由,對關于馬克思主義現(xiàn)實性的五大疑問逐一作答。這里略談幾個問題。
疑問1:市場經(jīng)濟鼓勵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馬克思主義的理想社會是建立在“集體本位”的基礎之上,這是否表明馬克思主義因排斥個人利益而不合時宜?
中國正在實施市場經(jīng)濟,市場經(jīng)濟是以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為驅(qū)動力的,而人們長期獲知的馬克思主義的理想社會是建立在“集體本位”的基礎之上的,這樣就產(chǎn)生了馬克思主義是否因排斥個人利益而不合時宜的問題。關鍵的問題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馬克思主義關于個人利益的觀點真正不合時宜了嗎?馬克思既說過“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也認為“人天生就是社會的生物,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發(fā)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以市場化為取向的改革開放,既是一場解放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運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辯證思想的回歸。市場原教旨主義正在摧毀人性,當連一些西方學者都主張對肆無忌憚的個人利益至上進行制約時,難道中國人反而應該放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市場經(jīng)濟機制中的個人本位主義的批判立場嗎?我們不能縱容市場原教旨主義在個人利益至上的名義下摧毀人性,必須辯證地看待市場經(jīng)濟時期的個人利益,在張揚與限制之間保持張力。
疑問2:許多人把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價值視為適用于全人類的“普世價值”,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顯然是與這些價值觀念有區(qū)別的,這是不是表明馬克思主義因在價值觀上“獨樹一幟”而喪失了指導意義?
我們看到,一些人一方面熱衷于推崇西方的“普世價值”,另一方面因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與西方的“普世價值”不相一致而對之持否定和批判的態(tài)度。這里既有必要認清西方的“普世價值”的實質(zhì),更有必要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真正內(nèi)容之所在。西方國家口頭上奉行“普世價值”,實際上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當一些美國學者都承認美國實際上奉行“本國貧困兒童必須救助,別國的兒童可以殺害”時,談何“普世價值”?所有的冠冕堂皇,只是意味著西方的政客習慣于用道義性來掩蓋自己的利益。馬克思主義承認人類文明的價值共識:一種價值追求要產(chǎn)生普遍性的指導意義,必然反映文明的前進趨勢、能有效地推動社會前進,必然反映人性的道義要求,必然具有強大的思想吸收功能。馬克思主義本身即是。我們要人類文明的價值共識,不要西方政客的所謂“普世價值”。馬克思主義價值追求對人類文明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
疑問3:階級斗爭理論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的一根主線,這是不是表明馬克思主義只是在革命時代具有歷史必然性,而到了建設時期它已失去了時效性?
當今否定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理由是,馬克思主義原本是一種以階級斗爭為核心的革命理論,而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領導建設和改革的執(zhí)政黨,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說不通了。說馬克思主義僅僅是“革命理論”,這本身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片面理解。實際上,認為馬克思主義可以指導革命,卻不能指導建設,這種觀點首先暗含著一種革命和建設的二元論。這種二元論是對革命和建設之關系的簡單化的、僵死的、偏頗的理解。“破舊”與“立新”是馬克思主義不可分割的兩面,“建設一個新世界”是革命的落腳點,無產(chǎn)階級所進行的“最后的斗爭”是為了消滅階級,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和人類解放。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把一個四分五裂、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繁榮富強的新中國,這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世界最具說服力的建設性成就。只要不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是一種一成不變的僵化體系,就會堅信馬克思主義不僅是“馬上打天下”的理論,而且也是“馬下治天下”的理論。
疑問4:中國目前強調(diào)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弘揚,這是不是意味著既然選擇了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那就要放棄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
正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民族復興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最近特別強調(diào)繼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在有些人看來,這似乎是中國共產(chǎn)黨要放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并“認祖歸宗”的一個信號。其實,中國共產(chǎn)黨人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fā)展者。馬克思主義集西方文明之大成,又在蘇俄和中國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是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華文明才能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并有效應對西方文明的挑戰(zhàn),實現(xiàn)對西方文明的超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既有差異性更有親和性,正是兩者在中國的大地上的互補共生,才最終形成了具有生機和活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固然不能成為當代中國的指導思想,但可以成為當代中國的文化資源、工具或營養(yǎng),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一個構(gòu)成要素。
疑問5:中國改革以來實施的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路線政策似乎與馬克思主義原先所批評的資本主義相接近,這是不是表明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與馬克思主義無緣、而指導中國改革開放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
由于中國的改革開放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做了許多與資本主義相近的事,有些人就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與馬克思主義無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際上已成了明日黃花。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民主社會主義,更不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姓社”不“姓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與制度,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90多年探索和奮斗的結(jié)晶,具有其他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chuàng)新理論的靈魂,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支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是有自己的底線的,底線之一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唯一指導思想地位不容放棄。事實非常清楚,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既有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成份,也有值得借鑒的西方思潮的因素,但主要是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作用。
(作者系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