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立足時代 自覺創(chuàng)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
孫偉平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文明的活的靈魂”。對于今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最具意義的勿庸置疑正是時代的急劇變遷:隨著信息科學、生物科技等高新科技的發(fā)展,電腦、手機、互聯(lián)網等高科技成果的普及性應用,人類正在邁入“后工業(yè)”的“信息時代”。社會生產方式、社會組織結構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念都正在被迅速、徹底、全方位地改變,一種新型的技術社會形態(tài)——“信息社會”正在向我們走來。同時,這一時代也是所謂的“全球化時代”,即全球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深刻互動的時代。全球化以信息的充分流通和共享、資本的全球逐利最為典型。盡管馬克思曾經提出“世界歷史理論”,初步奠定了全球化理論的哲學基礎,但當今全球化的深度和廣度,全球化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的全方位影響,仍然是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的。
信息時代、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視野,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提出了若干尖銳的挑戰(zhàn)。例如,社會實踐的全球分工協(xié)作,虛擬實踐、虛擬交往的出現(xiàn),改變了實踐的結構和形式,導致人類的生存和活動方式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實踐與認識、知與行等之間的原則界限已經模糊;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當然也很難歸入意識范疇,這打破了物質和意識的截然二分,而人機互動、人工智能、機器思維等的進展,使傳統(tǒng)的意識觀正在悄然發(fā)生改變;信息成為最重要的經濟和社會資源,傳統(tǒng)產業(yè)日益信息化,特別是信息產業(yè)崛起,導致了知識經濟的快速擴張,傳統(tǒng)的資源觀、資本觀、勞動觀、價值觀、財富觀、權力觀等都在發(fā)生改變;信息的充分流通和共享、經濟的全球化、一系列全球性問題,強化了世界的一體化和相互依存性,要求人們立足整體和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等等。
與時代的變遷相呼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主體、依靠力量也正在發(fā)生令人矚目的變化。一方面,由于蘇東劇變,多數(shù)社會主義國家已經消失或者“改制”,蘇聯(lián)模式的社會主義遭遇了嚴重挫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了相對的低潮期。而當代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不斷進行內部調整,曾經一無所有的工人階級身處福利制度中,生存與生活狀況大大改善,一些衣食無憂的雇傭工人甚至并不認為自己是“無產階級”,而自認為是“有產階級”甚至“中產階級”。在這種新情況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理論需要重新確認自己的思想主體和依靠力量。另一方面,以中國為代表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以改革開放為主旋律,大刀闊斧地向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全新的事業(yè)”,在摸索中充滿著創(chuàng)造性,除了漸進式地進行經濟、政治、文化體制改革,在堅持主權的前提下不斷加大對全世界開放的力度之外,許多理論和實踐成果令人耳目一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國兩制”、“以人為本”、“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中國道路”、“北京共識”等都在世界上漸具示范效應和影響力,以之為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表現(xiàn)出強大的適應性和生命力。
認真咀嚼現(xiàn)時代的這些重大變化,我們可以說,馬、恩、列、斯、毛等經典作家雖然都曾有所提示,但并未對其作出詳細的闡釋。當然,歷史并不會因為理論的不成熟而停下自己的腳步。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每天都是新的”。這既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新的實踐基礎,同時又不斷對理論本身提出急迫的需求。例如,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中,中國已經與世界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正在崛起的中國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反差明顯,如何恰當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提升中國的“軟實力”,需要一種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內部的經濟體制改革已進入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但政治體制改革尚待“攻堅”,進入“深水區(qū)”的改革事業(yè)需要“新思維”;中國的工業(yè)化尚沒有完成,又卷入了信息化浪潮,資源環(huán)境、社會分化、文化沖突等各種問題紛至沓來,如何抓住機遇、創(chuàng)新性地解決問題、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這些都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不論是在哲學觀念的變革還是在理論構建及其思維方式的轉變上作出努力。
顯然,現(xiàn)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的創(chuàng)建,必須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又要以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為核心,實現(xiàn)哲學觀、哲學理論和哲學思維的全方位突破。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建設符合現(xiàn)時代特征和中國具體實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是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構筑理論基礎,是當代中國人民以自主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走自己的路、開創(chuàng)自己美好生活的事業(yè)。在這一過程中,必須確立當代中國人民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這種創(chuàng)建是當代中國人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權力,既不能寄希望于已經去世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也不能指望“不在場”的國外馬克思主義者,更不可能依傍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者、反馬克思主義者,而只能以當代中國人民為主體,以當代中國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為基礎,基于自覺的理論使命感、權利感和責任感,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顯然,這里尤其對廣大馬克思主義學者充滿期待,要求我們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理論自覺,目立自強,自覺擔當創(chuàng)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的歷史重任。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