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日韩激情精品成人片免费_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试看_国产顶级无码波霸毛片_97涩涩爰在线观看亚洲

深化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四種基本視角

發(fā)布日期:2011/7/28 來源:求是理論網(wǎng)-《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年第3期

 于學強

      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表明,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沒有中國革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深入發(fā)展的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實踐進程密切結合的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探索前行的歷史。今天,推進社會和諧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為此,必須把握四種基本視角。   

      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定位:不是教條主義而是基本方法   

      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首先應明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定位。將其作為神圣不能變通的教義加以盲目崇拜,還是著眼于遵循其基本立場、觀點與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態(tài)度。   

      1.經(jīng)典作家認為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方法。作為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立者,馬克思與恩格斯反對將他們的學說固化。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xiàn)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作為第一個在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并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先行者,列寧曾指出:“從來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的理論是一種必須普遍遵守的歷史哲學公式,是一種超出了對某種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的說明的東西。”[2]中國的革命者,在革命早期曾犯過教條主義的錯誤。后來,毛澤東在尊重實踐的基礎上旗幟鮮明地提出反對本本主義,指出教條主義“只會片面地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個別詞句,而不會運用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具體研究中國的現(xiàn)狀和中國的歷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3]。所以,“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于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chuàng)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4]。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的重大歷史課題,其針對指向也是教條主義。他指出:“什么叫教條主義呢?教條主義就是脫離自己的現(xiàn)實。”“脫離實際的主觀主義,主要是教條主義傾向,是值得引起我們嚴重注意的。”[5]   

      2.社會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方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作為方法,是歷經(jīng)社會實踐正反兩方面經(jīng)驗教訓證明了的。實踐中教條主義的做法對革命與建設的負面影響是至深的,革命與建設為各種各樣的教條主義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在革命時期,年輕的共產(chǎn)黨對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還缺乏經(jīng)驗,長期存在著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共產(chǎn)國際決議絕對化和蘇聯(lián)經(jīng)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黨內(nèi)的“左”、右傾機會主義者,辦事情,想問題,一切從馬列“本本”的定義,或者從共產(chǎn)國際的指示出發(fā),照抄照搬蘇俄經(jīng)驗。特別是王明的“左”傾路線,鼓吹“百分之百”忠實于共產(chǎn)國際,在軍事斗爭中缺乏獨立思考,搞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幾乎使革命力量損失百分之百,差點使革命陷入絕境。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同樣深受教條主義之害。建國初期,我們照搬了蘇聯(lián)的建設模式,建立起單一的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既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也阻礙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以階級斗爭為綱”和“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極“左”教條主義,使得辛辛苦苦取得的革命成果幾乎毀于一旦。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人們本應痛定思痛,擺脫教條主義的禁錮,但“兩個凡是”卻極大地阻礙了撥亂反正和新時期各項路線方針的開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十一屆六中全會雖然實現(xiàn)了工作重心的轉(zhuǎn)移和撥亂反正,但是凡事都問姓“社”姓“資”,姓“公”姓“私”,仍然困擾著人們的思維。新時期,將人們的思想從教條主義和舊體制中解放出來,貢獻最大的當屬鄧小平。1992年的鄧小平南方談話明確指出了“計劃經(jīng)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jīng)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6],不僅澄清了人們在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的模糊認識,也解放了思想,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化的歷史進程,恢復了將馬克思主義當成基本方法的本來面目。   

      3.在新的社會實踐中反對兩種教條主義的傾向。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視為方法,不僅是歷史問題,更是現(xiàn)實問題,是個需要不斷解決的問題。在新的社會實踐中,應特別注意反對兩種教條主義傾向:其一,摒棄將經(jīng)典作家的話當作教條。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在160年前的種種預言雖然依據(jù)了事實,但歷史是發(fā)展的,實踐的變革是超越科學預言的,經(jīng)典作家不是算命先生,也不是神父,他們的學說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也不可能對未來社會的問題給出具體答案。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絕不是從經(jīng)典著作里面尋詞摘句、引經(jīng)據(jù)典,而必須著眼于形勢的變化和運動的發(fā)展。脫離歷史的具體環(huán)境來談問題,就是不懂得辯證唯物主義的起碼常識,就等于完全拋棄馬克思主義的立腳點。其二,摒棄將傳統(tǒng)社會主義模式固化。傳統(tǒng)社會主義曾一度是影響我國發(fā)展的經(jīng)典樣板,也曾經(jīng)起過積極的歷史作用。但是,在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在經(jīng)濟市場化與政治民主化的潮流之中,教條地照搬經(jīng)典作家的設想去判斷框定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實踐,那無異于削足適履,必然導致社會主義建設的挫折甚至失敗。改革開放以來,“唯上”、“唯書”思想根深蒂固,姓“社”、姓“資”和姓“公”、姓“私”爭論不斷,一度成為改革的絆腳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們受到傳統(tǒng)社會主義理論和思維模式的禁錮,無法解放思想。   

      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作用:不是一無是處而是無所不在   

      當前,不少人懷疑馬克思主義,提出所謂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并沒有過時,仍然是指導我們各方面工作的根本指針。鄧小平“學馬列主義要精,要管用”[7]的論斷中包含著一個基本的認識論前提,即馬列主義是有用的,但要善學才會用、才管用。馬克思主義是無處不在的管用理論,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大的方面。   

      1.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仍然適用。何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與恩格斯雖然肯定基本原理的存在,但對于何謂基本原理并沒有具體交待。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應堅持什么樣的基本原理,專家的認知也并不一致。但是,無論分歧有多大,在一些應堅持的基本原理方面還是有相當大的契合點的。比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承認物質(zhì)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人民群眾決定歷史發(fā)展,等等。這些內(nèi)容涉及到自然、社會與人類思維的各個層面,可謂無處不在。而正確地運用這些基本原理來指導實踐,就可以推進實踐的發(fā)展,克服種種思想意識和認識論方面的缺陷。所以,這些原理不僅無處不在,而且仍然起著積極的作用。比如,堅持物質(zhì)決定意識的唯物論,徹底摒棄了愚昧無知的封建主義和神秘莫測的宗教主義,不僅有相當強的針對性,也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2.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zhì)仍然適用。馬克思主義為民的價值取向和為了實現(xiàn)這種價值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是其精神實質(zhì)。一切為了人民的價值導向?qū)ⅠR克思主義推到了一個至高至上的境界,這是其備受推崇、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我們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已經(jīng)將 “為人民服務” 正式確立為黨的根本宗旨即最高的、最根本的價值取向,這一點也是我們黨近90年來得到人民支持、60余年來能夠長期執(zhí)政的根本原因。我們黨之所以得到民眾的認可,不僅僅是聲稱執(zhí)政為民,更重要的是通過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真正落實了人民至上的理念。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向來堅持將一切為了人民與實事求是結合起來,沒有實事求是,就會背離真理和科學,無論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成功;沒有一切為了人民,就不再是馬克思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和共產(chǎn)主義者。堅持二者的結合既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一貫的思想內(nèi)容,又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應有的權利和責任;既符合人類進步的科學原則和價值原則,又以高度的自覺性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既代表了我們黨作為執(zhí)政黨的崇高思想境界,也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易于理解和普遍認同。   

      3.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仍然適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既離不開其基本原理,也離不開其精神實質(zhì)。作為無產(chǎn)階級的學說,馬克思主義鮮明的階級立場和科學的求實精神是分不開的。階級分析的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之一。但是,階級分析不是階級斗爭。長期以來,由于我們沒有完全理解和正確對待階級分析,出現(xiàn)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革命黨思維,給我們的建設事業(yè)帶來了不小的失誤。為了結合時代和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zhì),更宜用利益分析取代階級分析的提法。利益無處不在,人都離不開利益。這一點馬克思與恩格斯從來都沒有否定過。鄧小平實事求是地肯定了利益的重要性,尊重個人正當利益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我們生產(chǎn)力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強調(diào)充分關注利益問題的重要性。他指出,“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zhì)利益,對少數(shù)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8]利益無處不在說明利益分析的方法應無處不在。對于執(zhí)政黨而言,尤其要發(fā)揮利益的代表和整合作用,因為現(xiàn)在階級階層分化十分劇烈,搞不好利益整合,就可能出現(xiàn)社會紊亂問題。   

      三、馬克思主義的內(nèi)在發(fā)展: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兼收并蓄   

      作為一種文化,馬克思主義絕對不是社會中的唯一存在。一個社會中僅有馬克思主義,而沒有其他文化現(xiàn)象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是要消滅其他文化,因為指導思想一元化與文化的多元存在并不矛盾。相反,馬克思主義正是在多元文化的交織矛盾與沖突競爭中發(fā)展起來的,是在兼收并蓄中成熟的。   

      1.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確立是個艱難的過程。中國有著五六千年的文明根基,這使外來文化影響面臨被改造的危險,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很難撼動。歷史證明,凡試圖改造中國文化的文化,都成為了被改造、被吸納的對象。五四運動以來,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傳播這種先進文化,并將其與工人運動結合造就了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共產(chǎn)黨利用自己的政治優(yōu)勢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使工人隊伍接受這種先進思想。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chǎn)黨通過宣傳部門、新聞媒體、黨校、高校等各個層面的渠道,不僅對工人階級隊伍,而且對全民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漸漸使其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   

      2.文化的多元存在與指導思想一元化并不矛盾。文化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的多樣性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社會的劇烈變化都能在文化方面找到影像。但是,在多樣化的生活中,應當有主流與支流,否則社會就會紊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并逐步占據(jù)主導地位的過程,也是它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沖突與斗爭的過程。在共產(chǎn)黨人掌握了這一思想之后,它仍然面臨著封建文化和西方腐朽思想的雙面圍堵。所以,無論是五四運動期間胡適與李大釗的“問題與主義之辯”,還是今天我們對西方社會西化的抑制、對封建社會腐朽思想的抗擊,都表明文化的沖突沒有停止過。   

      3.堅守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必然要增強其包容性。當前,無論承認還是不承認,我國文化領域的多元化態(tài)勢都是存在的,傳統(tǒng)思想自然根深蒂固,在人的意識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而改革開放后的西方文化也漸漸成為一支影響人們思維的重要力量。正確地認識馬克思主義,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地位,必須看到馬克思主義本身也具有包容特性。一方面,它允許其他思想的存在,包括西方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存在;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開放的體系和發(fā)展的學說,不斷地從其他文化中汲取精華。馬克思主義要保持鮮活的生機,必須要正視自己的發(fā)展問題。   

      四、馬克思主義的外在表象: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   

      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嗎?如果僅就其基本原理與立場方法而言,應作肯定回答。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序中曾講過,雖然時間流逝,但《宣言》中的基本原理時至今日仍然是正確的,而某些判斷則不然。如果連個別判斷都能放之四海皆準,馬克思主義就不需要發(fā)展了。那樣,馬克思主義豈不成了宗教?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在堅守其基本原理與方法的前提之下,必須結合不同時代和國家的具體情況與時俱進。各國搞各具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各國的獨特社會實踐相結合,與各國文化傳統(tǒng)相結合,并轉(zhuǎn)化為每個國家民眾都能接受的思想與觀念。   

      1.馬克思主義在世界各國的發(fā)展歷程表明其各具特色。作為一種思想,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建之時是針對西歐國家特別是英、法、德的實際,提出的所謂共同勝利說——社會主義應是在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少在英、法、德等國共同取得勝利。而實踐中的社會主義并沒有這樣發(fā)展。當時,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殖民地與宗主國的矛盾、帝國主義之間為爭奪殖民地產(chǎn)生的矛盾都非常突出。戰(zhàn)爭是解決矛盾的重要方式,也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而不得不選擇的一種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帝國主義試圖解決自身危機與各種矛盾而發(fā)動的。俄國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但其本身的獨特國情使其成為矛盾的焦點。列寧認識到這個問題,及時地變世界戰(zhàn)爭為國內(nèi)戰(zhàn)爭,發(fā)動十月革命,成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梢?,列寧的思想與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根本不同,從革命的起點方面就完全不一樣。馬克思、恩格斯講社會主義需建立在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之上,而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是在落后的封建軍事甚至農(nóng)奴國家產(chǎn)生的。但是,列寧領悟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堅守了其基本原理、立場與方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俄國化。同樣,馬克思主義也必然會在各國各具特色。   

      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途徑證明其各具特色。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進程,足以說明馬克思主義各國化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傳入初期,與其說我們是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還不如說是接受了各國化以后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傳入中國至少有三條渠道:一是歐洲。這是離馬克思老家最近的地方,但也不是他們的老家德國,而是法國。我們知道法國是受馬克思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是巴黎公社的誕生地。一批先進的中國人曾到這里學習過,在這里接受過馬克思主義,如周恩來、鄧小平等人,最初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就是在西歐。二是俄國。十月革命后俄國人也關注中國革命,中國人也從俄國十月革命的炮火中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一大批中國人是受俄式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如瞿秋白、王明等人都是接受俄式馬克思主義的。三是日本。馬克思主義在日本的傳播早于中國,日本人對馬克思的介紹也影響了一批中國人,如陳獨秀、李大釗就是受日式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所以,在我們接受馬克思主義時,它已經(jīng)是形態(tài)萬千了。各具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影響最大的當屬俄國的列寧主義,因為中國的社會實際與俄國有些相似,都長期經(jīng)受封建專制的統(tǒng)治,都是落后的國家。所以,我們的社會主義革命,沒有按經(jīng)典作家馬克思、恩格斯所預言的走,我們壓根就沒有經(jīng)歷資本主義社會,更談不上發(fā)達資本主義了;當然我們也沒有復制俄國革命歷史,而是結合中國實際走出了一條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特色之路。   

      3.結合中國實際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是千篇一律的,具體到不同國家,馬克思主義就呈現(xiàn)出不同特點。今天,我們要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必須結合中國實際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我國發(fā)展的歷程看,什么時候堅持中國特色,什么時候就有發(fā)展;什么時候不關注中國國情,什么時候就受到挫折。在革命時期,那些不關注中國國情的教條論者將中國革命帶進了死胡同而被迫進行長征,使得不少仁人志士為之失去了生命。在建設時期,我們也犯過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無視中國實際,最后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造就了新問題,最終釀成了發(fā)展中的苦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開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堅持這一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沒有壟斷真理,也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生機和活力在于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和敢于創(chuàng)新。因此,我們必須從對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精神依賴中走出來,堅持實事求是和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的根本方法,分析當代中國的具體實際,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   

      總之,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的理論,其精髓是實事求是,而決定其精髓的理論本性在于與時俱進。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必須結合時代與國情的變化,以當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運用,著眼于針對實際問題的理性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與新的發(fā)展。

      注釋: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卷第742—743頁   

      [2] 《列寧選集》第3版第1卷第51頁   

      [3]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7頁   

      [4] 《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頁   

      [5] 《鄧小平文選》第1卷第267、264—265頁   

      [6][7]《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第382頁   

      [8]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6頁   

(作者單位:山東省世界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研究基地)

打印本頁 導出pdf 關閉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