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彭穗寧:立足服務 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再社會化
今天,中國社會已經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其生存、發(fā)展的社會基礎也隨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執(zhí)政黨必須從這樣一個“新的實際”出發(fā),推進黨的基層組織的再社會化。如何理解黨的基層組織的再社會化?人民網記者專訪了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主任彭穗寧教授。
記者:黨的基層組織,是我們黨領導和執(zhí)政的重要基礎,是黨的全部戰(zhàn)斗力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重要基礎。為什么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黨的建設就必須高度重視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彭穗寧: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必須特別重視黨的基層組織再社會化的問題。
黨的基層組織再社會化命題的提出,根源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的巨大變遷。
我們知道:單位,是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各種社會組織所普遍采用的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位控制了全部社會資源,并以行政關系為紐帶,構成了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的組織基礎。在城市,國家通過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管理職工,通過街居體系管理社會閑散人員、民政救濟和社會優(yōu)撫對象,在農村,國家通過人民公社這種政社合一的單位,管理和組織農村居民等,從而實現(xiàn)了對全體社會成員的控制和管治,達到了社會穩(wěn)定和鞏固政權的目的。有學者認為:從社會組織的角度去認識,可以將這種整個社會的運轉不得不依靠單位的組織形式的結構,定義為"單位體制" 。與此同時,依托單位建立起來的各級黨的組織,也能夠依靠單位的行政權力和掌控的資源,實現(xiàn)對社會的有效領導。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極大的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一步變革,使中國社會各個層面發(fā)生了深刻的嬗變。這樣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重新調整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調整了我國原有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隨著社會成員從 "兩個階級和一個階層"(工人、農民階級與知識分子階層)向多個社會階層的轉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社會結構;隨著對 "單位"有依附性的人們走向社會,從"單位人"轉變?yōu)?quot;社會人",就不斷催生新的社會組織形式的建設。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單位為載體設立黨的基層組織的傳統(tǒng)方式遇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黨的基層組織的基本任務、功能定位問題、設置原則和覆蓋面問題、領導關系和活動方式問題;特別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特殊問題都由此不同程度反映出來。由于龐大的組織體系和巨大的慣性思維等作用,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面對"新的實際",成了遇到新情況多、暴露的矛盾比較集中的地方,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滯后性表現(xiàn)得很突出,以致某些地方基層黨組織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tài),與黨的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稱。
因此,根據(jù)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再社會化,是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的內在要求,是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的題中應有之義。
記者:黨的基層組織的再社會化,能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對基層社會的組織全覆蓋?
彭穗寧:不能,因為擴大黨組織覆蓋面的根本目的,是提升黨組織活動的有效性。有黨員的地方有組織,有組織的地方有活動,有活動就要有成效,才是黨的組織無縫隙鏈接和全覆蓋的目的。成都市一個社區(qū)的黨支部書記說得好:解決黨組織的覆蓋面,不是簡單的插上黨組織的旗子、掛上黨組織牌子的問題,而是要栽樹子。黨組織要像參天大樹,扎根在群眾中,用自己茂盛的枝葉,為群眾遮蔭蔽日,為群眾服好務,這樣才有真正的覆蓋面。
這就是說,黨的基層組織的再社會化,必須以發(fā)揮黨基層組織的作用、強化功能為立足點、為基礎。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黨的基層組織的功能作出科學的提煉:這就是"推動發(fā)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 這十二個字中,"服務群眾"是精髓、是核心。因為,服務群眾,是推動發(fā)展的目的,也是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根基。無論是抗震救災的偉大實踐,還是在不少地方日常的積極探索都證明,"服務"是基層黨組織功能的核心。
現(xiàn)代意義上的服務,是以公益和互益為軸心的,是治理體系的最基本精神和原則。這種服務與多元利益關系(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聯(lián)系在一起的;與多元的利益需求(個體的、群體的、現(xiàn)實的、未來的、全局的、局部的)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而,它需要依托城鄉(xiāng)基層自治組織、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等,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它需要形成多種參與方式,結合具體實際,建立像民意調查制度、信息公開制度、聽證會制度、協(xié)商談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民主化、科學化的公眾利益訴求制度。這樣的"服務"能夠彌補"市場失靈",也可以彌補"政府失靈",推進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
我們應該看到,我們黨基層組織要提供的服務,就是這種廣義的服務、現(xiàn)代意義上的服務。由于現(xiàn)代服務的核心是公益,這就需要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fā)揮黨組織在多元利益關系中的協(xié)調和引導作用。由于現(xiàn)代服務不是單向度的,它是互益的,這就要求黨組織通過服務,逐步培養(yǎng)群眾的主體意識和“共同體意識”,促進服務向“相互服務”、“群眾互助”方向轉化和發(fā)展,使服務促進更大的人際互動。這種新型社會服務,就會像一根傳動軸,把社會每個居民、單位都帶動起來,共同營造現(xiàn)代人精神和物質生活的美好家園,創(chuàng)設社會和諧。
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再社會化,全面提高黨的基層組織的工作水平,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基層黨組織通過為基層服務、為群眾服務、為改革、為發(fā)展、為穩(wěn)定提供服務,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現(xiàn)代“服務”能力。而堅持把“服務”作為立足點,就能整體提升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再社會化。以此為基礎,我們黨的組織就能夠成為推動科學發(fā)展、凝聚黨心、民心、促進社會和諧的核心。
記者:把服務作為黨的基層組織最主要的功能,是不是否認政黨的政治屬性、政治功能?
彭穗寧:不是,服務,應該是執(zhí)政黨履行政治職能的現(xiàn)實基礎。
無可諱言,政黨是從事政治活動的特殊組織,但,對政黨從事的政治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把握。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政治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不同的內涵。執(zhí)政黨履行政治功能,發(fā)揮政治作用,服從于服務于執(zhí)政黨的歷史任務。鄧小平同志曾經針對新時期黨的歷史任務,明確指出:黨章對黨的政治路線“不管怎樣表述,實質是搞四個現(xiàn)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經濟建設,發(fā)展國民經濟,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這個精彩的論斷表明,政治的本質是利益,當不解決經濟問題,國家政權就不能鞏固、其根本利益就不能實現(xiàn)的條件下,經濟問題便具有了政治意義。當前,我國發(fā)展呈現(xiàn)出的一些重要的階段性特征,表明我國已經進入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時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時期。我們黨的基層工作,必須從這一前提出發(fā),把握黨的政治任務與基層黨建的結合點,處理好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這就是最大的“政治”,必須從這一“政治”原則出發(fā),全面提高黨的基層組織的工作水平。
其次,政治的本質在于領導,這是政治的典型特征。馬克斯•韋伯指出:“政治:即是領導,或是領導的感化力”?!《F(xiàn)代政治的領導職能,主要由現(xiàn)代政黨來完成。而政黨領導并非一定依賴國家權力,實際上,政黨是政治組織,同時又是社會組織,是人們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眾多方式中的一個特殊組織。簡言之,政黨既是政治的,也是社會的。政黨的領導活動經常性地依賴它與社會的聯(lián)系,特別依賴于政黨的社會職能。政黨的社會職能實際就是政黨對社會作出的反映,對社會作出的影響,這就包括政黨對于社會利益關系的表達和整合的功能等。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統(tǒng)治到處都是以執(zhí)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的,而且政治統(tǒng)治只有在它執(zhí)行了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xù)下去。”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執(zhí)政黨在履行自己的政治職能的時候,也必須以充分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能,并且以此為基礎。而且,我們還可以說,一個黨執(zhí)政能力強弱,不僅與這個黨的社會資源深厚與否有關,也與這個黨對社會資源運用的水平,或者說該黨的履行社會職能的水平有關。
第三,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中國共產黨,擁有巨大的社會資源,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決定了它的真正優(yōu)勢不是建立在權力基礎上的,我們黨的真正的優(yōu)勢表現(xiàn)在群眾真心實意擁護的基礎上的。我們黨能夠通過傾聽群眾呼聲,代表群眾利益,認真服務群眾,凝聚黨心民心,組織社會力量,形成的強有力的政治領導,這樣的社會力量聚集,正是政黨社會功能,應該看到,黨取得了執(zhí)政地位以后,更主要的、大量的是要發(fā)揮好政黨和國家的"社會職能",這才是鞏固自己執(zhí)政地位的基礎。
我們黨的領導人不止一次地強調:“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最終要落實到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這是衡量黨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也是衡量黨的先進性的根本標準。”這就是說,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發(fā)展黨的先進性,最終要通過基層黨組織從實際出發(fā),落實好、維護好和發(fā)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真心實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直接回應好人民群眾的關切和期待這一系列的基礎工作和實際工作中。因此,基層黨組織充分實踐為人民服務的功能,正是我們黨的發(fā)揮自己全部政治職能的最深厚的社會基礎。
記者:服務與提升基層黨組織的覆蓋面有什么關系?
彭穗寧:我認為,服務是提升基層黨組織有效覆蓋面的內在根據(jù)。
無可否認,基層黨組織對社會的有效覆蓋面,是發(fā)揮黨的基層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形成黨的全部工作和戰(zhàn)斗力的基礎條件。因此,完善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形成分布廣泛、完善嚴密、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網絡體系,不斷擴大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基礎工作。
為解決覆蓋面,不少地方大力開展了黨組織覆蓋面擴展工作。但實際的情況是,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數(shù)量是如此之多,變化又是如此之快,即使我們做了巨大的努力,也難以達到"消除空白點"的目標。
因此,科學地確定何為黨的基層組織的覆蓋面問題,即以什么作為基層黨組織合理的設置原則,構建符合現(xiàn)實情況的基層黨組織網絡,并使這個網絡能夠充分發(fā)揮作用,這才是問題的癥結。
近年來,解決覆蓋面問題時,各地創(chuàng)造了“區(qū)域為主、條塊結合”的組織設置模式。所謂“區(qū)域為主”,是指在各類組織相對比較集中的地區(qū),建立黨的工作委員會。黨工委除了加強區(qū)域內黨建的日常工作外,還要全面負責區(qū)域內各類組織和社區(qū)的黨建工作,實現(xiàn)黨的工作對區(qū)域的全覆蓋。所謂“條塊結合”,就是充分發(fā)揮行業(yè)、行政管理部門的優(yōu)勢。經黨工委授權,行業(yè)、行政的管理部門(如工商、招商、開發(fā)區(qū)和街鎮(zhèn)管理部門)在進行組織的登記、招商、管理等工作時,通過多種途徑主動了解、掌握、推動各類組織的黨建工作。行業(yè)、行政等管理部門的各級黨組織要根據(jù)所掌握的不同情況,與所在區(qū)的黨工委一起對區(qū)域內各類組織的黨建工作進行指導、幫助和監(jiān)督。這樣做,黨建工作的“真空地帶”不復存在了。
這一成功的做法,實際上是我們黨的組織,通過整合政府和各類組織的力量,在構建公共服務組織網絡中,借助公共服務的系統(tǒng),形成了黨組織的有效領導。因此,服務正是使處于基層社會的一個個節(jié)點的黨員和黨的組織,能夠發(fā)揮作用的依托。黨的組織系統(tǒng)正是通過公共服務網絡,使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得以展現(xiàn)和提升。
從這里可以看到,我們黨在“服務”上有其他任何組織都不具有的優(yōu)勢,這不僅在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始終不渝的宗旨,而且,我們黨還擁有巨大的組織優(yōu)勢和執(zhí)政優(yōu)勢。這樣,借助“服務”的功能,就能夠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個巨大的社會網絡,構建科學有效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通過拓寬聯(lián)系群眾的途徑,豐富服務群眾的內容,暢通群眾表達意愿的渠道,化解基層社會矛盾,為和諧社會的建設鋪墊堅實的組織基礎。
基層黨組織運用公共服務網絡,真實地服務群眾,為群眾提供的多方面的服務,全面有效地為群眾服務,就能培育區(qū)域內的各個社區(qū)、各類組織對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黨組織強大的凝聚力。 因此,我們可以說,組織的覆蓋依托于組織功能的覆蓋,沒有基層組織服務功能的全面提升,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黨組織的有效覆蓋面。
記者:今天,我們突出黨的基層組織的服務功能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彭穗寧:社會現(xiàn)在對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這是因為:
一般說來,我們黨的組織作為一個系統(tǒng),從層級看,可以劃分為中央、地方和基層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的功能,也有所區(qū)別??梢赃@樣簡單地說:戰(zhàn)略制定、決策在黨高層、在中央;執(zhí)行、貫徹在地方;而落實、實施在基層、在黨的基層組織。因此,黨的基層組織功能最根本的定位,就是要把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具體落實到群眾之中?;鶎狱h組織作為黨的全部戰(zhàn)斗力的基礎,作為黨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最重要的就是體現(xiàn)黨的這項功能。如果這個任務完成不好,就會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我們還要看到,我國的組織領導制度又是按照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原則來構建的,具有資源配置逐級遞減,承擔責任逐級遞增的基本特征。對于基層來說,資源越少,意味著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回熑卧酱?,意味著需要面對的矛盾和問題越多?;鶎蛹忍幱谛姓w制的底端,又必須面對群眾的直接利益問題。在資源有限、責權高度不對稱的情況下,基層黨員干部面對群眾急需解決的、大量的、復雜的、具體的利益訴求時,他們往往很是無力和無奈。我國大多數(shù)民眾普遍對黨的高層領導高度重視民生,積極解決民生,評價很高,而對于基層的干部評價偏低,應該說主要原因就在這里。
另外,胡錦濤同志最近多次強調,我們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但又必須高度重視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 應該說,這兩者是又矛盾的,因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公共利益。而"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個別利益、具體利益。要知道,公共利益不等于不同個體利益簡單的累積,同時,執(zhí)政黨把握公共利益,僅僅運用多數(shù)同意的表決機制不一定有效(根據(jù)經濟學上中的阿羅不可能定理)。而且,使得每一個個體的利益都得到同步提高的“帕累托改進”也是很難實現(xiàn)的。正因為如此,處理好“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高度重視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的關系,使最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與“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的矛盾能夠有效地解決,
這兩方面問題的解決,相當程度上,依靠發(fā)揮基層組織的服務功能。因為:
一方面,我們基層組織可以充分利用我們黨發(fā)達的組織系統(tǒng),整合服務資源、構建服務網絡、創(chuàng)新服務基層、服務發(fā)展的方式,化民憂、解民怨。"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始終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為人民利益不懈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擴大黨的執(zhí)政資源,使黨的領導更加有效和可持續(xù)。
另一方面,加強基層組織的服務能力的建設,又可以在相當層面上化解權力過分集中的體制弊端。因為這種體制的運行,不僅使權、責不對等,也往往表現(xiàn)為一整套持續(xù)一致的程序化的命令,要求下級必須依靠其上級的首創(chuàng)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抑制下級的活力,抑制下級的創(chuàng)造力。加強基層組織的服務能力的建設,就能夠通過廣泛的社情民意的收集與反映,通過黨群寬口徑、雙向的、互通的聯(lián)系渠道,使我們領導機關能夠更為清楚地把握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對政策進行校驗和糾錯,制定能夠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方針、政策,從而更好地維護好、發(fā)展好、實現(xiàn)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記者:突出服務作為基層黨組織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否又為我們基層黨組織進一步發(fā)揮作用,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彭穗寧:是的,今天,隨著社會分層和利益分化,我國基層社會形成了大量的社區(qū)組織、行業(yè)協(xié)會、中介組織、民間團體等組織,他們各自聯(lián)系著一部分社會成員,反映不同群體的利益。
在這種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格局下,多元利益主體也開始有更多的自主意識,越來越需要通過多種渠道來表達他們的訴求,發(fā)出基于這種訴求的聲音。因此,要用有效的制度安排來容納和規(guī)范利益表達,為各社會階層提供利益表達的制度性平臺,從而達到不同利益訴求相互博弈的平衡。使多元化社會中的合理利益訴求,通過正當、規(guī)范的渠道上通下達,供決策者參考、汲取,從而推出得到社會普遍認可的公共政策,調控、整合不同群體間的利益關系。
民主制度的精髓就在于廣泛民意的有序介入,社會治理就是這樣一種民主制度,是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一種重要途徑。
社會治理格局的建設,實質上是實現(xiàn)了由單一的行政集權方式向民主參與方式的根本轉變。這一轉變極大地強化了各種社會主體的民主意識、社會政策中的公正意識以及社會事務中的責任機制,因而有助于從整體上提升社會總效率,有助于各類人和各類組織得以滿足各自的需要、實現(xiàn)各自的愿望。
但在今天的中國,如何在社會治理的格局中,鞏固我們黨領導核心地位,這不僅是一個重大的政治課題,也是保證社會治理有序健康發(fā)展的根本問題。
應對這樣的挑戰(zhàn),一個重要前提是“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而這一格局的基礎,就是黨的基層組織“要積極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探索新途徑、新方法,不斷提高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
為此,基層黨組織在組織依托、設置方式、管理模式、聯(lián)系群眾等方面,應該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運行能力更強,黨員參與程度更深,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大,更加富有效能的黨的組織運行機制和工作運行機制來密切黨群關系。而這個機制的運行基礎,也就是黨委發(fā)揮引導、凝聚作用,黨的基層組織發(fā)揮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基礎,就是服務。
以服務為載體,充分發(fā)揮我們黨的基層組織的功能,是可以大有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