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中國教育“再出發(fā)”
要讓人民“看到教育的希望”,必須對“教改”全面審視,重樹一些基本原則與發(fā)展立場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征求意見稿于2月28日發(fā)布,第二次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從2009年初第一次征求民意,到現(xiàn)今第二輪征求民意,重視與慎重的態(tài)度溢于言表。中央政府希望以民主開放的形式,面向公眾,依靠公眾,勾勒未來教育發(fā)展的輪廓,給出一份未來十年中國教育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溫家寶總理年初在座談會上說:“綱要”應該反映國家的意志、決心和戰(zhàn)略眼光,讓人民看到希望,從而增強對中國教育的信心。這句話說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教育改革關系個人、家庭、國家與民族,唯有讓人民看到教育的希望,才能看到所有的希望。而當下的中國教育,的確面臨著重塑希望的重任。
這些年的教育成績不需贅言,但一些“折騰”也令人失望。應試教育與教育行政化積弊猶存,教育公平和教育資源均衡化任重道遠……如此現(xiàn)狀之下,“修修補補”的教育改革難以帶來根本性改觀,滿足人民群眾的現(xiàn)實渴望。
正因如此,要讓人民“看到教育的希望”,必然要像“醫(yī)改”那樣,對“教改”全面審視,重樹一些基本原則與發(fā)展立場;也正因如此,面向2020年的《規(guī)劃綱要》才被全社會寄予厚望。由此可言,《規(guī)劃綱要》的討論與確立,不啻中國教育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再出發(fā)”邁出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
邁出第一步,不等于我們就有資格面對一個“文本”盲目樂觀。重新確立教育改革目標,等于是對教育蛋糕進行一次重新分配,在既有教育利益格局面前,打破它、理順它都絕非易事,也注定無法畢其功于一役。當下比較緊迫的,是能實打?qū)嵔鉀Q一些民眾意見最大、矛盾最尖銳的焦點問題,讓大家看到“動真格”的改革誠意,從而在全社會凝聚改革信心。
比如說,教育投入實現(xiàn)早已承諾的占GDP4%問題。4%已不只是個數(shù)字,而是人民群眾衡量教育受重視程度的標尺。“我們對實現(xiàn)4%的目標信心很大,同時感到難度不小。”難在哪里,信心如何通過攻堅克難而樹立,考驗各方?jīng)Q心和智慧。再比如大學行政化問題,《規(guī)劃綱要》的回應是“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觸動“實際存在”的利益格局,阻力可想而知,只有超越口頭的探索,才能讓人感受到解決的希望。
因此,在對中國教育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望聞問切”、并確立教育發(fā)展的社會共識之后,急需確立責任主體并開出責任書;急需將教育改革共識納入政績考核;急需以改革的勇氣與氣魄“攻堅”一些焦點矛盾,以改革成果換取深入改革的社會支持。
教育改革是國家級別的改革。拉開中國教育全面改革的序幕之后,唯有盡快梳理出人心所向、體制所歸的發(fā)展線索,才是真正讓人看到“教育希望”的希望所寄。
(作者:畢詩成)